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09章 不管不成(2 / 2)

而且到这时,有的官员才想到,高大人将他堂兄放到泾州去,就比去山南道差了好大一截儿了。

很快,便有官员将底帐呈上来,山南道有州三十三个,县治共一百六十一座。而近期县令缺职的,就有二十六县之多。

也就是说,吏部一下子、将会有二十六个人同时荣任县令!

吏部侍郎郝处俊一向与高府亲近,他低声提醒道,“大人,不知吏部这样做……会不会动静有些大?可不要引人眼红啊!说我们近水楼台。”

尚书令道,“本官都不怕举荐自己的堂兄,郝大人你怕什么,只要你从严考功,让那些真正有精力、有本事的年轻人下去,有多少都行啊。”

他朗声对那些年轻官吏们说道,“你们可算遇到明白人了!山南道,自古荆、梁州之地,古之成大事者莫不在此!此地山有巫、荆,川有巴、汉,真是山川形胜之处!哪位同仁有幸履任,可不要辜负了郝侍郎的厚望啊!”

郝侍郎待尚书令走后,先是摇着头寻思,高大人果然行事与常人不同。

他一进来、提出将高峥任往临泾县时,人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几乎都认为他这是在将亲戚擢拔上去。

同时又佩服人家的胆量——居然连个悄悄话都不讲。

但尚书令随后的决定就让人们彻底改变了看法,原来他这是用提任自己的堂兄来造势,真正的用意是在山南道。

临泾县刚刚遭了旱灾,根本就比不了山南道各县富庶,那么他将高峥的事先提出来就更没什么私心了。

再看看眼前这些年轻的吏员们,不住冲郝大人摇尾巴,一个一个一个个,舌头都快伸出来了。

……

高峻只要答应下的事,次次都是十拿九稳,吃过了早饭,柳玉如和谢金莲果然就骑马往兴禄坊去了。

家人们飞快地跑进去,结巴着回禀道,“永宁坊又又来了两位夫人!”

白天,府上的老爷们都去了衙门里,就是高履行、高至行、高纯行和高真行的夫人、及小一辈的少夫人们在一起、陪着刚刚进府的访客。

高峥的妻子安氏一听,立刻欢欣鼓舞地、对来访的程府四夫人道,“昨天是老五和老六来了,今天不知哪两个。”

卢国公程知节的四夫人姓戚,今年已有五十三了,她的儿子程处立被吏部通知,由安阳县令转任北方五牧总牧监时,她与老程有好一番感慨。

看来尚书令可真不是个记仇的人呀。

半年前,程处力干下的事那就不叫个人事!和唐季卿两个小小的中牧监,就敢硬顶了总牧监高峻的命令近一个月。

最后,都逼得高府五夫人崔氏带着柳玉如登门拜访了,可人家对这小子的处置还是轻了。

这次程处立连升两级,又做了北方五牧的总牧监,虽然有卢国公找皇帝卖过老脸,但尚书令和总牧监不愿意的话,根本不会有这样快。

卢国公有心亲自到永宁坊高府去登门致谢,但资历和年纪在这摆着,去了不大好开口,他与四夫人戚氏一合计,“干脆,你去趟兴禄坊得了!”

兴禄坊长着永宁坊一辈,戚夫人到兴禄坊去与高履行、高至行的几位夫人们见个面以示亲近,什么也不必说,聊些闲篇就成。

彼此年纪相当,好开口,总比让她面对着七、八位小了自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夫人们自在。

再说,感谢的话只要说到兴禄坊,焉能不传到永宁坊去?又不着痕迹、又不尴尬,但意思也就到了。

安氏已经起身跑到门口去迎,一会儿,便将柳玉如和谢金莲迎了进来。

她牵着柳玉如和谢金莲的手说,“昨天老五和老六来时,我还对她们说,怎么玉如就不过府来看看呢?当真是做了首宰夫人就忘了我们?看来错怪你了!真是心有灵犀呀!”

她们二人与府中的几位伯母见礼,谢金莲说,“崔嫣和婉清回去后,说兴禄坊的饭好,我和柳姐姐就坐不住了呗。”

众人就笑,连戚夫人也笑,“看你们一大家子可真融洽,连我都羡慕!”

上一次去幽州、营州的是卢国公的正室,柳玉如并不认识眼前这位,有人引见,“这位是卢国公府的戚夫人。”

谢金莲惊讶道,“啊?七……七夫人?”

东阳公主笑道,“金莲,你可是想错了!以为卢国公也像你们家高峻那般恨食!”

这两人立刻显出不大好意思的神色来。

戚夫人解释道,“是亲戚的戚。”

又赞道,“宰相大人可是金屋藏娇啊,就算我是六七的七又能如何?这位柳夫人可真是天下少有的美妙人物!还有谢夫人,爽直可人,就不知永宁坊另几位又是什么出众的人品,看来真要找个时间登府去看一看!”

柳玉如道,“夫人你过誉了,上次害国公亲往营州跑了一趟,峻不止一次地说过,有些不大落忍呢!”

戚夫人听了,恨道,“都是我那不懂事的小子惹事,给宰相添了麻烦,这次尚书令又提处立到北方五牧总牧监职事上去,就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了!”

安氏问道,“五牧总牧监,是个什么品阶呢?”

戚氏道,“处立在安阳县是从六品上阶,我听老头子说,这次又升上去了两阶,那该是正六品上阶,就比他原来营州牧监还高了一级呢。”

她注意到,自己刚刚流露出的、要到永宁坊拜访的意思,这位柳夫人并未接话,而是直接谈到了程处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但在自己最关心的事情上,永宁坊这么快便给出了最最令她满意的答案,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柳玉如说,“峻在贞观十八年时到过一次长安,那时便与卢国公相识,彼此几成忘年。他曾说过,以卢国公这样的英豪人物,下一辈中哪有什么不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