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377节(1 / 2)





  于是,京中为红带子举人状告黄带子辱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室、勋贵、汉军旗以及汉人们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为这件事吵架的时候,翰林大学悄悄挂牌。

  翰林大学只是俗称,这翰林大学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学,还包括官员再教育,自然需要一个新名字。

  胤礽非常损的道:“官员应该如水般清廉,才能让国家如巨木一般繁华,水清木华,水木清华,不如就叫清华?”

  有了北京大学,怎么能没有清华大学?

  打起来!打起来!

  康熙对这个学校名字非常满意。

  于是康熙提笔,重重写下“清华”二字。

  木匠们雕刻时发现,康熙写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纷纷惊叹不已。

  此事也成为清华建校史上一桩笑谈。

  之后,清华与北大褪去旧时代的官学气息,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成为支撑新华国的中流砥柱。

  但两者互掐的传统却也延续下来。

  清华文科强大,经济、社会、外交、传媒等出现了无数人才;北大则最早时就与大清科学院联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军校。

  胤礽敲敲自己脑袋。好家伙,两个大学文理擅长居然颠倒了。

  算了,无所谓啦。反正只要两个大学在后世还能掐起来,胤礽就很高兴了。

  胤礽也是康熙亲儿子,也继承了康熙乐子人的血脉。

  即使他现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两所大学会打得头破血流,成为“世仇”,他就高兴得想大笑三声。

  当新大学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员再教育的规章制度之时,满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结果。

  最终结果,满保只是遭遇辱骂围殴的自卫,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见义勇为,算不上互殴。

  总不能让他们站着被打死,不还手吧?

  当时的目击者可都说,他们三人被一大帮拿着棍子的家仆追着跑,这哪能是互殴?

  而受了较重伤的几个宗室子弟,说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为那几个宗室子弟受伤,满保、法海、高其倬毫发无损,就说这三个人当着十几个家仆的面殴打对方对不对?

  至于你说什么家仆后面才来,你也没证据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满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仅没有被处罚,还隐隐成了这次参加会试举子们的“首领”。

  学子们都非常佩服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们宁愿丢掉会试资格,也要坚持正义的秉性。

  满保是觉罗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汉臣之后,他们仨本来都是百姓口中的“奸臣”。现在三人的一番“愣头青”行为,竟然让这三个群体的名声好了不少。

  以前举子们之间都泾渭分明,从科举时就能看出满汉隔阂。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乐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个群体的势头。

  胤礽惊讶极了。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实他已经把真相禀明了康熙,这三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丢掉会试资格。

  他只是吓唬一下这三个人,给这三个未来重臣一个教训,提前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顺带给弟弟们找一个“实习”机会。同时,他用这件事转移大臣们的视线,让大臣们不在翰林大学和官员再教育的事上给康熙和他当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场闹剧,居然消除了这一榜举子们部分因为身份而来的隔阂,让他们彼此少了许多误会,将来可能就会少许多因为误会而起的争斗。

  胤礽不担心他们因为关系好,就从同榜成为“同党”。

  他有十几个兄弟,没有什么党能比得过皇子党。

  康熙三十三年会试和殿试依次结束。

  佟·法海,觉罗·满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赐进士出身。

  他们虽只是二甲,声望比一甲三人更加显赫,俨然成为同榜进士的领头羊。

  第224章

  胤礽看了这三人的殿试卷子,叹了一口气。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满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进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时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满不点元,汉不选妃”。

  “汉不选妃”即汉人不能进宫。能进入皇帝后宫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满汉蒙军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说顺治之后的“汉妃”,其实就是汉军旗和汉包衣。

  当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个汉女,也简单。从康熙时,江南官员就向宫里输送会唱戏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时他和他的圣皇太后特别爱听戏,在宫中养着几十上百个小伶人。著名的漱芳斋,就是给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这时候,只要把这些小伶人罚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许多汉人官员受了罪罚进入包衣,之后立了功再出旗为民。

  “汉不选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满不点元”就很严格了。

  这个措施其实是给顺治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