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372节(1 / 2)





  胤礽道:“大清科学院已经做出小型发电机。这些发电机虽然因为功率太小,暂时找不到其他用处,但可以做到电镀金属。只要我们让伪造钱币的成本比真的钱币更高,他们就算伪造了钱币,我们的损失也是可控的。等有了银币和金币之后,或许我们可以在京城中以金币为锚点,试着发行官方金票。”

  胤礽为大清科学院带来磺胺药的制作方法的时候,顺带带来了简易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不过大清科学院制作出简易发电机,却没研究透彻其中原理,只能复制这些发电功率不高的发电机,没办法制作出更大功率的发电机,自然也就暂时没办法把电力用到其他方面。

  不知道原理的机械就是空中楼阁,大清要运用上电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这些已经可以复制出来的简易发电机,做一些简单的电镀工艺还是没问题。

  这个电镀工艺,就可以成为钱币的防伪标志。

  如果大清的银钱不再称重量,而是直接和铜币一样算面额,那么火耗就不存在了。

  只要银钱整体完好,它的价值就完整。就算你把它刮掉一层银粉也没用。

  何况,胤礽可没打算用纯银当银币。

  当银币和金币出现的时候,数着库房中的黄金储备,他们就能发行纸币了。

  纸币要能推广开来,大清的商业贸易繁华程度绝对能再上一个台阶。

  若是海外市场也习惯使用大清的纸币,大清就可以收割全世界的财富了。

  胤礽拍了拍脸。

  这个钱币改革势在必得,该让弟弟们回来帮忙了。

  一个都别想跑!

  他可是知道,这群臭弟弟出海之后乐不思蜀,明明做完了事也不想回来!

  第221章

  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祐、胤禩这六位阿哥,确实乐不思蜀。

  海外真是太好玩了。

  他们六个人都不晕船,只是去琉球、东瀛、高丽这一小段海路也不至于在海上飘多久,心情和身体都非常好。

  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的风俗民情真是太有趣了。

  以东瀛为例,无论是国王千秋万代但都为傀儡的整体,还是连蚊子都不能伤害的终极仁爱政令,或者是都到这地步了东瀛都没人揭竿而起的社会现状,都让阿哥们感兴趣极了。

  还有那脸上涂满白色厚重粉末的艺伎,发型和曾经满族金钱鼠尾辫难看程度难分伯仲的月代头发型,简直让阿哥们每天都在欢声笑语中。

  胤祉甚至都提着笔,撰写新的海外游记了。

  这现实存在的风俗民情,写成小说不比《镜花缘》厉害?胤祉终于找到了自己比其他兄弟们更能青史留名的工作。

  论文笔,我胤祉称第二,连太子哥哥都不敢说第一。我要是写一本传世小说,知名度肯定比兄弟们高!

  比起胤祉的关注点特别错误,其他阿哥们还是对他们现在的政治环境感兴趣一些。

  比如琉球为什么宁愿来大清当闲散王爷?

  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小岛资源少,还要大清、东瀛两头进贡,皇室都得勒紧裤腰带过。

  听他们说,皇帝登基了都不敢办登基典礼,要攒个好几年钱的时候,老好人胤祺都泪目了,差点当即同意琉球国王来大清,好歹被三个弟弟按住了。

  胤祚捂嘴,胤祐和胤禩把胤祺往后面拖,为了制住这个老实人,三个弟弟真的很努力。

  高丽现在的政局现在也很有趣,可以从他们的朝廷局势看出大清同样的问题。

  高丽如今是肃宗在位期间,党争十分激烈,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朋党之争,简直堪比北宋党争和明朝党争,短短几年间,朝中势力经过了庚申换局、己巳换局、甲戌换局三次朋党轮流上位事件。

  在阿哥们到达高丽的时候,肃宗正好在进行第三次“换局”,甲戌换局。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初一,肃宗起用大批西人以代替南人,张玉贞降为禧嫔,仁显王后和金贵人复位。

  若有喜欢看某半岛国古代宫廷和政治剧的人,肯定对这一段历史特别熟悉。仁显皇后作为高丽唯一生前被废黜又得到复位的王妃,是高丽国后世小说中经久不衰的女主角。

  胤祺、胤祚、胤祐和胤禩先来到高丽,发现高丽政局乱势之后,就像是看到了明朝后期党争从历史书中走出来一样,叹为观止的同时脚就走不动路了,连忙让蒸汽船带着急信去找三阿哥和四阿哥过来一起围观。

  东瀛有什么好玩的!局势已定就交给官员们扯皮谈判!赶紧来高丽国看现场党争教学!

  胤祉和胤禛急匆匆赶来,也走不动路了。

  正好处于别人党争关键时刻现场围观,还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事吗!

  啊,你们继续打,加油打,我们大清不干涉他国内政,我们就围观一下。

  看看咱们的年龄,咱们都还是小孩子呢,出来就是见见世面,能做什么事?别顾忌我们,继续打啊。

  一群阿哥全成了乐子人,每天都去打听高丽内部谁上位了谁流放了,理清他们朝廷内部的权力构成。

  西人党要再接再厉,南人党也别就这么快认怂啊!

  对了,西人党当权之后,内部是不是也该有些小纷争,总不能意见全统一吧?

  嗷嗷嗷,他们内部还真的有分歧!

  怪不得太子哥哥让我们多出来走走。史书上的故事,哪有看现场直播有趣?

  当太子催促他们回京的书信到达时,这一众小阿哥们都百般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