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86节(1 / 2)





  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总说百姓愚昧不知恩,百姓真的不知恩吗?

  报纸已经发行了好几月,至少京中老百姓已经习惯报纸的存在,并根据报纸的辩论激烈程度,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如胤祉这种一喷多且年幼的“文人”,自然是大才。

  于是胤祉突然扬名,就可想而知了。

  文人们见到胤祉扬名的办法,很想模仿。

  康熙把报纸抓得特别严格,现在只准京中出版报纸,其他私自印刷报纸议论时政都是死罪。

  即使地方上想要将报纸改个名字,弄个什么“文人清谈”之类的名字,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皇家出版社竞争。

  从成本上来说,有新印刷机后,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京城的报纸,就算运到边疆、甚至海外,其价格也比本地文人豪强们自己折腾的“报纸”要便宜许多。

  从内容上来说,京中的报纸可以畅所欲言,文人辩论只占一个版,其他有政策解读、法律解读、种田织布小技巧、以及有趣的故事。

  对地方上的老百姓来说,就算他们拿到报纸时已经过了时效,但其中内容仍旧非常有用。

  比如皇帝免了什么地方的赋税,而他们这里还有人继续征收赋税,就可以纠集一群读书人悄悄上京告御状啦。

  地方官一度想要禁止本地阅读报纸,但他们敢这么做,就是造反。

  于是,他们发行的刊物,还是和他们以前发行的诗稿一样,属于文人自娱自乐,无法让老百姓买账。

  不仅如此,随着老百姓了解了政策,一股自下而上的对地方官的监督势力逐渐形成。

  康熙在胤礽的见建议下,专门创建了一个部门,来接待这些上访群众。

  不过康熙也定下了严格的规章,来惩罚诬告的人。

  每个来告状的人都要签字画押,如果诬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个规章也写在了报纸中,让各地百姓知晓。

  在这种严苛的防诬告的规章下,老百姓只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来告御状。

  这样不符合后世监督吏治的标准,但在这个时代,总归让老百姓多了一条活路。

  胤禛看到这个部门,眼睛都在放光。

  “汗阿玛,我想……”

  “等你长大再说!”

  “嗷,儿子已经长大了!”

  “等你成婚再说!”

  “儿子马上就可以成婚!”

  于是四阿哥成为继大阿哥之后,被康熙揍得最多的皇子。

  见四弟老被康熙揍,情绪仍旧恹恹的胤礽“惊坐起”,赶紧把胤禛护在身后:“汗阿玛,四弟做事做得挺好,可以再给他些事做,锻炼锻炼。”

  再不把四弟弟送出京城外,四弟弟的屁股就要开花了。

  胤禛什么不学,怎么学大哥,老在汗阿玛的怒点上来回横跳?

  康熙瞪了胤禛一眼。

  胤禛躲胤礽身后给康熙做鬼脸。

  康熙气得又要去摸鞭子。

  胤礽拉着胤禛后退几步,道:“汗阿玛,弟弟还小,抽坏了生病怎么办?”

  康熙道:“胤禔被朕抽了那么多次,不也没生病!”

  胤礽道:“大哥是大哥,有几人能和大哥一样?”

  康熙冷哼了几声,没好气道:“你就纵着他吧!迟早他会被你惯坏!他不是抄了江宁将军府邸吗?朕派他去清查江宁驻军违法事迹,顺带看看南京开海情况。”

  天津海军基地已经建设完毕,接下来康熙准备在南京建造海军基地。

  不过“接下来”不等于马上。建造海军基地挺花钱,康熙还得回几年血。

  虽然开海之后,国库逐渐丰裕,但这些钱要留着打准噶尔。

  噶尔丹虽然仍旧只在漠西转悠,还未正式和大清撕破脸,只偶尔南下掠夺,但他敢捋大清的龙须,康熙必定要揍他。

  康熙之前几次打仗都是脑袋一拍,说打就打。现在他终于肯慢吞吞调动后勤,打一次富裕账,每次打仗都负责后勤调配的索额图感动极了。

  明珠非常嫉妒。

  他本来跟着纳兰性德一起去出使,结果船刚到南方海域就水土不服,灰溜溜地回了京城,被索额图好一顿嘲笑。

  明珠呕得半死。

  此次出访,他作为领队大臣,本应立下极大功劳,结果因为水土不服给抹了。

  你说气不气?

  即使现在纳兰性德干得很好,常泰有意将纳兰性德推向台前,递给康熙的折子上都将功劳让给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