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60节(1 / 2)





  胤礽心虚:这事我也做过。

  小胤祺瘪嘴:“我学说话晚,直到现在,汗阿玛还说,还说我呆呆傻傻。”

  其他阿哥:五哥确实有点呆呆傻傻。

  小胤祚:“汗阿玛说我病秧子。”

  小胤佑:“汗阿玛说我小瘸子。”

  小胤禩:“汗阿玛说我字太丑。”

  胤礽扶额。这些不都是真话吗?其实不算欺负。

  但小九小十被说服了。

  他们傻乎乎道:“所以、所以轮到我们了?”

  其他哥哥们齐齐点头,异口同声:“我们都长大了。现在轮到你们了。”

  小胤禟和小胤俄继续抱着瑟瑟发抖:“不要啊,哥哥护着我!”

  胤礽叹气:“我尽力。”

  我真的,尽力。

  第145章

  康熙是一个纲常独断的帝王。

  继位之后,他除鳌拜、平三藩、复台湾,稳固了统治;

  取消剃头令,表彰前明忠臣,缓和了民族矛盾;派太子出使欧罗巴、灭广南国、收回旧港、控制马六甲海峡,扩大了大清在世界的影响力;

  建立北京大学,广收世界先进人才筹办大清科学院,奠定了大清科技发展基础……

  就算现在康熙现在驾崩,不说千古一帝,至少也是个能在历史中排名前十的英明皇帝。

  今年康熙才三十三岁,继位不到二十六年,正值春秋鼎盛,就已经获得了比寻常帝王一辈子还要高的功绩。

  他本身就是一个锐意进取且有些头铁的人,即使现在内忧外患不断,大体上他还是正踌躇满志之时,所以处事手段也就更加激进和独断了。

  康熙知道胤礽的忧虑。

  八旗和包衣的问题很大,必须解决,但因为问题太大了,早两年和晚两年解决没区别。

  如今浙江谋逆,北方噶尔丹和罗斯国虎视眈眈,先平定这些眼前的忧患,待外部稳定之后再处理八旗和包衣,才最为稳妥。

  治大国如烹小鲜,帝王每一个激进的举动,给老百姓都可能带来极大的灾难。

  比如现在若是包衣出现混乱,罗斯国可能会再度犯边,噶尔丹会趁虚而入,那些南方士族们也可能蠢蠢欲动。

  虽然以现在康熙对朝堂的威慑度,以新军和海军的威力,最终混乱一定会平定,大清的国力可能也不会耗费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但胤礽向来着眼的不是大清的国力,而是百姓。

  台湾之事,迁海令比屠城更伤民,几乎让富庶的福建广东变成一片死地;

  三藩之乱,三藩屠一次抢一次,八旗兵又来屠一次抢一次,百姓流连失所,痛苦堪比大清入关。

  大清入关之后,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兴起两次大兵灾。现在刚刚开始休养生息,百姓刚刚有了生活的希望,一场战争,就会毁掉所有。

  胤礽很讨厌小四家的小四。他不是鄙视小四家的小四的能耐,而是那位“十全皇帝”的“十全武功”背后是多少百姓的森森白骨。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但康熙不这么认为。

  他是纯粹的封建帝王思维,着眼的是整个大清的统治。只要能稳固大清的统治,增强大清的国力,巩固他身为皇帝的权力,一些代价是可以牺牲的。

  切开伤口,挖去死肉,会流许多血。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既然他已经看到了弊端,铲除弊端的代价是他能忍受的,他就要立刻做,不拖沓。

  内忧外患算什么?罗斯国已经没有力气再针对大清,噶尔丹跳梁小丑不足为惧,谋逆民变什么的不是年年都有吗?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

  有钱有粮能镇压住包衣的混乱,这事就可以做了。

  至于百姓,他有钱,可以减免赋税,让他们之后再休养生息。

  于是,思想最为激进的穿越者胤礽行为反而保守;思想较为保守的本土皇帝康熙却是个激进派。

  两人虽然在生活上和好,在朝堂中仍旧针锋相对,看得大臣们有点懵。

  康熙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废除满汉不通婚。

  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出身都是大清人。自秦一统之后再无六国。既然已经成为大清的子民,就不该有认为隔阂。

  顺治都曾迎娶汉人妃子,现在满汉之间也有联姻前先入汉军旗甚至包衣,都只是一纸空谈,早该废除。

  第二件事,便是废除包衣制度。

  包衣成为大清试验新民族的试验田,他们是满人,但不入旗,一众待遇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