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29节(1 / 2)





  胤禔笑了。他就知道弟弟会羡慕,弟弟小时候就天天念着要带温泉的庄子。

  胤禔道:“我的就是你的。哥以后会在世界各地都置办庄子,如果你不想待在大清了,想住哪个庄子就住哪个庄子。”

  胤礽想起远在大清的老父亲,道:“皇父、皇父现在应该不会再赶我走了吧?”

  这辈子的皇帝老爹还是蛮好的。

  胤禔道:“他不赶你走,你也可以走。当太子有什么好?你看你离开大清之后多快活。”

  胤礽叹气:“快活……是很快活。我有机会一定跑路。我大概有机会?”

  胤禔道:“就算还在当太子也可以跑路。大清有皇父撑着,趁着皇父能干活,你不多往外面跑跑,以后当了皇帝,你就没法跑了。”

  胤礽使劲点头:“这个倒是。”

  兄弟俩达成一致意见,以后一定再找机会出来玩。

  鄂伦岱和噶礼得知此事之后,都十分无语。

  他们担心了许久,结果大阿哥三言两语就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真是……

  唉,太子殿下虽然英明,但他们怎么觉得大阿哥才是太子殿下的克星?

  “他们是彼此的克星。”曹寅说了一句大实话。

  鄂伦岱和噶礼连连点头。

  但这事并没有就此了结。

  胤礽认为,大哥喝酒喝忘记了字据上的事,明显是闲的。所以,他不顾胤禔的抗议,把胤禔拉入自己的经济理论整理大军中。

  胤禔经过康熙的填鸭式教育,这些理论都看得懂。但看得懂不代表他爱看。

  他有气无力道:“有那么多大臣,为什么非要我陪着你?”

  胤礽道:“现在天寒地冻,别乱跑。我们草药有限,得了风寒怎么办?乖乖待在家里帮我。”

  胤禔道:“待在家里也不用我陪你……哎哟,我陪,我陪,别踹了。”

  胤禔乖乖拿起凌乱的手稿:“股份制?国债?有意思,但这得百姓信任国家才行。”

  胤礽点头:“国债就是用国家信用换钱。”

  胤禔道:“能打胜仗,就能得到钱。不过也得把胜仗转化成金钱才行。啧啧,怪不得他们的百姓狂热地支持国家对外扩张,有利可图啊。这个我们能学?”

  胤礽道:“能学一点,不能学太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国外不一样,国土面积也不一样。先安内,再说对外的事。”

  大清毕竟文化和西方大不一样,若不带着和善无争的面具,很可能会被西方联合起来群起攻之。所以还是如今的方式更适合大清。

  对大清国内而言,不占领别人领土、不直接伤害对方国民的行为,也更能被士族阶层接受。

  中国把别的国家的人也当人,“杀俘不祥”,不管有没有用,杀多了其他国家的人都会被弹劾的传统挺可爱,胤礽希望能保持。

  胤礽甚至怀疑,以传统东方文化骨子里去不掉的“仁德”二字,大清的势力范围内,说不定会变成西方地狱中的伊甸园。毕竟这个时代的西方普通民众过的实在是太苦了。

  “财帛动人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会变成前明投靠我们那群商人。”胤禔心中了然,“商人重利轻义,必须提防。”

  历史太长有个“好”处,什么事都可以从历史书中找到“前辈”。

  买办阶级和带路党也是。

  从汉朝起,商人们为了巨额利益就充当匈奴的走狗。向匈奴贩卖盐铁,帮匈奴打探汉军情报。

  到了明朝末期,这样的带路党也很多。努尔哈赤发家靠的就是晋商。

  政治投机也是投资投机的一种,商人爱搞这个没毛病。

  荷兰现在虽然连连吃败仗,海上马车夫的声势还在。

  当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英荷名义上一体,荷兰投资者大买英国国债,在英国投资实业,一手将并不算特别强大的英国军队捧起来,帮助英国一脚踏碎荷兰马车夫的马车,荷兰从此虽富不强,在世界舞台上再无声势。

  这就是太吹捧自由经济和商业行为的后果。

  经济手段必须以合适的思想为枷锁,就像是骏马必须有马龙头、缰绳和合格的骑手一样。

  胤礽碎碎念的时候,许多大清的大臣也听着。

  两个少年皇子整理这么庞大的经济理论显然不可能,懂经济的大清大臣都来帮忙,不懂的也能贡献一下翻译或者抢了内侍添茶送水的活。

  好不容易能和太子、直亲王一起出使,不刷刷存在感怎么行?

  他们听到胤礽的言论,连连点头。

  现在欧洲在全世界抢钱,大清不加入,他们富一分,就等于大清弱一分。

  但若让大清像这些人一样疯狂追逐金钱,即使这群大臣大部分都贪污,心里也觉得怪怪的。

  大清的贪官也要披一层伪装。像西方这样肆无忌惮的表现贪欲,他们真的很不习惯。

  还是太子说得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咱们在其他地方赚钱,也要扯虎皮做大旗,讨论一个合适的理由才成。

  太子果然是道德楷模!

  胤禔摸摸下巴,阴笑道:“他们这么放得开?那我们是不是也能持有其他国家的国债?”

  胤礽笑嘻嘻道:“还用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