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7章(1 / 2)





  好像自己弟弟因为险恶环境而压抑的叛逆中二期一口气爆发出来似的。

  但凌蔚看黎膺,怎么都是好的,完全没觉得黎膺哪里熊了。

  他异常的护短显然也在黎膺身上十分明显。

  黎膺被凌蔚宠得最后发展到会抢走他皇太孙的拨浪鼓,故意把皇太孙弄哭的幼稚程度。成功的不但在下一辈心目中留下心理阴影,也在下下一辈心中留下了心理阴影。

  皇太孙长大后,面对已经年老的黎膺,还会想起当初被花样逗弄哭的恐惧。

  当然,凌蔚是不知道的。

  他只是发现小朋友们怎么都在黎膺面前乖巧无比,明明黎膺多么和蔼可亲单纯善良啊(什么鬼)。

  ……凌蔚这里活得滋润,把他作为假想敌的人最近也过得滋润。

  他们把凌蔚的辞职归功于自己的弹劾,认为自己终于战胜了凌蔚一次。

  简直要弹冠相庆了好吧?

  黎瑚忍不住冷笑。

  这群人真是傻透了,他真是越来越绝望了。

  算了,他还是先保全自己再说吧。就算他想把大哥和母亲从泥潭中拉出来,人家还不愿意,还要怪罪他,甚至要和他断绝关系呢。

  真是心寒。

  谢荣也越来越绝望。

  他本以为这样拖下去,皇帝陛下的态度越发明显,大皇子能醒悟过来的。

  但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他们都看不明白,还以为自己成功扳倒了凌蔚,真是蠢透了。

  要是凌蔚真被扳倒了,怎么可能还能继续教导太子、教导其他皇子公主?怎么可能频繁的出入宫内还和皇帝陛下密谈(其实是相互哭诉傻爸爸心态)?

  没看到礼部尚书那老头子在看见他们喜气洋洋的样子的时候都在不屑冷笑吗?

  “老夫总算知道当初瑾堂从户部离职之后,谢大人为什么会说怒其不争了。”顾属叹气,“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于大人在还是礼部尚书的时候,就对瑾堂赞不绝口之时也经常露出无奈的神色了。”

  于铮原本是礼部尚书,后出任一省大员。本来着礼部尚书外放看上去是贬谪,但他还有着东宫辅臣的头衔,可不像是失宠。

  想着辅政大臣之一的王棋王大人已经递过几次告老还乡的折子,都被皇帝陛下扣下来了。但估计再过一两年,王大人还是会告老。

  辅政大臣在入阁之前都会外放,并在地方做出一定政绩,这算是最后的考验。

  若是于铮不出意外,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本来这入阁的名额,很多人都以为是谢荣的。

  户部尚书这个职务非常重要,当年王棋就是户部尚书。

  不过谢荣应该是被拖累了吧。

  “是啊,当时皇帝陛下免去凌瑾堂户部职位的时候老夫也觉得莫名其妙。这轮功劳,就算不高升,好歹也该平级调动吧?”谢荣无奈,“结果顾大人知道陛下怎么说的?陛下很无奈的说,瑾堂立功之后要求的赏赐就是不上班不上朝……你说这……”

  顾属冷哼:“此子高才,就是太过惫懒!不是国之栋梁应有之举!”

  “谢某也是这么认为的,并对陛下说,此子应该磨砺磨砺,磨掉一身惫懒之气才成。”谢荣叹气,“陛下倒是听进去了,让瑾堂忙了一阵子。但是前段时间被刺杀让陛下吓到了,说什么也不肯让瑾堂再累着。反正有什么事需要瑾堂做的瑾堂还是能做得很好,事情结束之后,瑾堂要懒着,就让他懒着吧。谁让他是陛下外甥?陛下对晚辈总是很宠的。”

  顾属很不高兴的摇了摇头:“赵昭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学生!这到底像谁!”

  “赵大人也很宠瑾堂啊。”谢荣顿了顿,表情有些羡慕嫉妒恨,“不过,若是谢某有此学生,估计也和赵大人差不离吧。”

  顾属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有这么个好学生,他肯定也千宠万宠,比儿子还宠。反正凌瑾堂已经超出旁的同龄人太多,又深受皇帝陛下信任,他想闲着就闲着,谁要是说凌瑾堂不好,他肯定会上前讽刺到别人找地缝钻下去。

  罢了,大概凌瑾堂这一身懒惰,就是被宠出来的吧。

  按照太子殿下对凌瑾堂的信赖,估计这毛病到了太子殿下继位,也不会有好转。

  显然,后面的发展被顾属说中了,让当时已经告老的顾属好一阵唏嘘。

  有如此良玉美材不多用,两届皇帝陛下都很任性啊。

  ……朝堂中就平静了一小会儿,待出访倭国的使团回来之时,朝堂中又跟烧开了的水一样,沸腾了。

  使团带回来了太多好处,两位皇子也终于在朝臣中露了脸,在韬光养晦之后一鸣惊人,让朝臣们看到起能力手腕。

  这引起了许多的忧愁,很多人都想起了先帝时皇位争夺那惨烈状况,差点动摇刚建立不久的晏朝根基。

  黎淳和黎瑚回京之后,就去拜访了东宫,对没能参加太子的婚礼表示歉意。

  三人相谈甚欢的话很快就传了出去,不管别人信不信,但两位皇子做出的姿态都是尊重太子的。

  而后三人一同拜访凌蔚府上,还赖着不走,小住了一日,才让其他人相信,他们三人确实是很亲近的。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黎淳和黎瑚是在太子那里听太子说漏了嘴,知道了凌蔚府上藏着好酒。两人好奇,就撺掇着太子带头去讨酒喝,结果三人纷纷醉倒,干脆就在凌蔚府上住下了而已。

  一些想着,三皇子和四皇子之前韬光养晦,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太子一派,只是因为太子地位未稳,所以他们也不好太显眼。现在太子大婚,标志着太子已经成人,并且太子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两人才开始崛起,来帮助太子?

  后来这言论逐渐传开了,朝臣们都开始相信,三皇子和四皇子的蛰伏,都是因为太子还未发力呢。他们一直都是坚定的拥护太子。

  之后二皇子也和太子结伴去了凌蔚府上,也第二日才离开,让他们觉得,是不是二皇子也早就投靠太子了。

  不过二皇子向来似乎都和大皇子走得远,虽然是同胞兄弟……在皇家,同胞兄弟什么的,政见不合甚至互为仇敌,太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