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1章(1 / 2)





  太子妃的人选不好选啊。陛下正在打击世家,那么太子妃肯定不能是一等的世家之女。但太子妃家中没些底蕴,又会丢太子的脸。所以只能在已经转型为勋贵的世家中选。家中既要有底蕴,又要一颗红心向着陛下,不能有世家那副怪脾气——刘家就很不错,可惜刘家是刘皇后娘家。

  除此之外,太子妃的娘家还得省心,但家中子弟又不能太没用。太子虽然不需要太子妃娘家的帮衬,但太子妃娘家也不能给太子拖后腿。哪怕清贵之家,子弟未做官但有才名有清名,也是可以的。

  符合这些条件,还得有适龄的嫡女,选来选去,刘皇后和常乐公主只选出三家。

  一是程家嫡女。这程家就是凌韫妻子程鸾的娘家。程家虽说前朝没落过一段时间,但靠着跟随先帝打天下,恢复了以往的荣耀。不但底蕴深厚不输于其他世家,也是铁杆的皇党。不若如此,常乐公主也不会选择程鸾作为长媳。

  第二,则是邓家嫡女。这个邓家和常乐公主也有关系,乃是凌蔚师娘邓晴娘家。邓家虽是勋贵,但那邓家嫡女的母亲陈氏却是世族嫡女,出嫁前出嫁后的名声都非常好。她教养出的女儿,怎么也不会差。

  第三位宁家嫡女,常乐公主就不怎么熟悉了。但凌蔚却是熟悉这一家的。那宁家,就是和缘分不浅的宁贤将军家。皇帝肯重用宁贤,自然宁贤一家一直是跟着皇帝走的。宁贤家也是世家,不过在大晏建国之时出了些岔子,一帮人支持前朝,宁贤这一脉支持先帝。后来先帝获胜,宁贤这一脉自然就成了本家。

  因这个关系,宁家虽说是世家,但发家史和勋贵也差不多了。

  这三家的家风底蕴以及政治立场都是合适的,剩下的就是考核三位女子,哪一位更优秀一些了。

  疼爱孩子的刘皇后还琢磨着,最好让太子相看一下。这太子妃,最好还是得让太子有几分喜爱之情。这样夫妻两以后生活才和谐,未来帝后也才会和睦。

  帝后不合,后宫不稳,那是大忌。

  还在装小孩跟凌蔚要红包的太子,并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相看媳妇了,还乐呵呵的扒着凌蔚不放,别人要一个红包,他非要两个。一干弟弟妹妹也学他,一个不够,要两个。凌蔚大呼破产,然后笑眯眯的挨个儿补发。

  黎膺摇摇头。凌蔚就是太宠孩子。这可是皇子公主,哪是这种宠法?

  算了,皇兄不在意,皇嫂不在意,他也不用在意。

  ……虽然逃过了年三十,但凌蔚还是得回公主府吃团年饭,外加给祖宗上香。

  凌梧不是蠢人,之前白仙仙的事,他也知道自己也是被利用了,心情很是不爽,对汉王也没那么热络了。

  虽然他自认为对常乐公主没有那崇高的爱情,偶尔还会给常乐公主找气受,但这么多年夫妻,常乐公主正儿八经的找他商量,他脑袋正常的时候还是会听的。

  这时候他和常乐公主的相处,就像是同僚,而不是夫妻。

  比如这时候,他就认为常乐公主说得对。

  为什么要恢复世家荣耀?因为自己是世家,自家得利啊。

  如果自家不得利,别人家得利,那么自己跳个什么劲儿呢?

  现在凌梧他自己手握兵权,大儿子继承兵权妥妥的,爵位也不会削减;二儿子自己挣了爵位,又有文名。大儿子二儿子都深受皇帝和太子信任,太子即位,自家也是妥妥的辉煌无比,甚至可以压下京城其他世家也说不准。

  所以,太子即位哪里不好了?

  汉王?汉王即位,难不成会提拔他们凌家不成?

  常乐公主沉痛道,虽说夫妻不和,但她既然嫁入凌家,就是凌家的人。她两个儿子都姓凌,自然要为凌家打算。这汉王如果即位,凌家的兵权说不得就给谢家了,凌蔚作为太子少傅说不得还要被贬谪甚至坐牢,凌家可就败了哦。

  而太子地位稳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即位。凌韫和凌蔚已经和太子十分亲近,凌蔚更是太子身边第一人。太子即位之后,凌家两兄弟一文一武,都是位高权重,肯定比现在更辉煌。

  所以,何必为他人做嫁衣?你看看,现在汉王不是连你也算计进去?

  凌梧想想也是,太子继位,他两个儿子绝对是被重用,凌家肯定会辉煌。那么其他世家衰败与否,和他有什么关系?和凌家有什么关系?凌家辉煌就好了啊。他真是被那一通世家辉煌的说辞给弄昏头了。

  这世家也有更替,他凌家要辉煌了,其他家族兴衰荣辱,自己顾着自己吧。

  这么一想,凌梧心情就好了,也不再天天教训凌韫和凌蔚亲近汉王了。

  在他看来,甚至太子继位之后打压其他世族更好,凌家不就一枝独秀了?

  凌蔚觉得他爹挺天真的。不过现在天真点也好,免得又弄出什么幺蛾子让他们收拾烂摊子。

  ……皇帝陛下给凌蔚扔了一副重担子,导致凌蔚刚过完年就开始忙碌。

  这科举出题什么的,简直是太难了。一干德高望重的读书人,为此争的脸红脖子粗,都撸袖子打架了。

  凌蔚这才知道,自家老师的战斗力有多强。听说师兄赵圭经常挨打,为师兄默哀三秒。

  凌蔚自知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在他们吵架的时候,就缩在一旁当透明人,除非问到他,不然绝对不说话。

  他以为自己够透明了呢,没想到还是躺枪了。

  第七十八章 抽背

  主考官只有赵昭一位,副主考官除了凌蔚之外,还有好几位。

  但无论有几位,凌蔚都是最年轻的一位。

  不是所有人读书人都能大肚容人。文人倾轧非常普遍。

  碍于赵昭在场,其他人不好明显的排挤凌蔚。凌蔚也识趣,并不发表任何意见,只默默的缩在一旁等他们吵出个寅卯子丑来。

  等这群人吵了几天,终于把题目确定了。或许是闲下来了,发现旁边还有这么个碍眼的,一个考官便殷勤说道,让凌蔚负责经义的出题。

  “当年瑾堂经义的卷子,现在还在供人瞻仰。”那位姓吴,留着三缕美须的考官拱手道,“想必瑾堂一人就能完成了吧。”

  经义别看只有那么几篇纸,但其内容广泛,不知要查阅多少书籍。其工作量之大,向来都是几位考官共同完成。

  可以说,出题最大的工作量就在这里。

  让凌蔚一人完成,显然是在为难人。

  但凌蔚并非不可以一个人完成。

  稍稍沉思一会儿,凌蔚就准备示弱拒绝这件事。